当下,中小学校陆续进入寒假假期,学生们在享受假期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防止沉迷网络到拒绝网络欺凌,从防止钓鱼链接到防范个人信息泄露……必须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进行全方位守护。笔者认为,需要“家校警”多方联动,形成防范矩阵,确保未成年人度过一个安全、健康的假期。
从家长角度来讲,要给未成年人制定合理的假期学习生活计划,合理安排上网时间,选择适合的娱乐方式,鼓励孩子走进博物馆、展览馆了解历史知识,到科技馆探寻奥秘等,同时引导孩子培养体育、音乐、绘画、阅读等兴趣爱好,丰富精神世界,减少对网络的依赖。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未成年人学习、娱乐和社交的重要工具。近年来,不法分子利用未成年人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辨别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差等特点,实施涉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如诱导大额充值游戏、打赏主播、进行网络恐吓等,因此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的上网过程,教给孩子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同时,建议家长注意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等物品。不要将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账号密码告诉孩子,以免孩子受骗后进行大额转账汇款。要避免孩子长时间使用手机,发现有视频会议、视频通话、下载不明App等异常情况,要第一时间查看是否被骗,一旦发现被骗要及时报警求助。告诉孩子在受到网友的威胁、恐吓时,应第一时间告知父母或老师,寻求大人的帮助,必要时报警求助。
学校应提前组织学生上网络安全教育课,结合真实案例、相关法规,教育学生不沉迷网络游戏、不浏览内容不健康的网页、不与网友讨论不健康的话题、不单独与网友见面,教育引导学生绿色上网。假期期间,校方可通过线上、电话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社会实践情况等,重点掌握和督导学生涉网情况。
对于公安机关来说,要将假期未成年人上网安全作为防范重点,加大对网络空间的巡查监控,及时发现并查处涉青少年网络诈骗、欺凌等行为。加强对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形成有力震慑作用。民警要发挥法治副校长的职能作用,联动社会力量,结合青少年涉网案例,以未成年人喜闻乐见的情景剧、游艺活动等形式呈现,深入青少年聚集的地方开展体验式教育。此外,社区民警应充分利用入户走访、上门宣传等契机,广泛宣传防骗知识和法律法规,切实提高家长、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能力。
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强大的防范合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假期环境。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政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