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秒杀,3、2、1,上链接!”“全网最低价,给家人们谋福利!”……如今,各大电商平台推出的优惠活动和促销手段越来越多,不少消费者更换设备、拼手速,只为最大限度“薅羊毛”。
然而,一些不法分子从中窥见了“商机”。他们潜入电商直播间,利用非法外挂软件抢购“秒杀”“限购”的商品,再转手牟取暴利。这种利用非法手段“薅羊毛”牟利的行为,给各大电商网站造成巨额损失的同时,也给普通消费者制造了不公平的购物环境。
近日,浙江宁波警方通报了一起非法抢购“秒杀”商品牟利案,抓获犯罪嫌疑人盛某、郑某,扣押作案手机25部、远程服务器3台、电脑2台,缴获抢单软件及源代码1套,现场查获名贵白酒200余瓶,涉案达1000余万元。
破解算法、AI编程、提前“抢购”——
实现秒级抢购“进货”
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蹲点“秒杀”环节,目标是搜罗“限购”的名贵白酒和高端手机;即使主播还未开价,犯罪嫌疑人复制链接至非法外挂软件,即可提交订单、付款、“抢到”商品……这种非法“秒杀”操作一气呵成,犯罪嫌疑人实现秒级批量“进货”。
后台大量数据异常,引起电商平台的警觉。他们怀疑有人通过非法手段在直播间大量抢购名贵酒水、高端手机等“秒杀”“限购”的商品,影响平台正常运营生态。2023年11月29日,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网安大队接报后,立即成立专案组展开侦查。
“经过侦查发现,犯罪嫌疑人盛某通过非法手段破解了电商平台的安全算法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编写抢购程序。”宁波市公安局江北分局网安大队副大队长吴丁一告诉记者,盛某和郑某对不同直播间的“限购”商品同时进行批量抢购,并将抢购来的商品加价转售牟利。
“生意”越做越大,盛某、郑某把9.9元或“福利价”抢购的名贵白酒按照市场价出售,每瓶最高获利1000余元;以官方指导价抢购的高端手机按照市场价出售,每部最高获利3000余元。专案组查明,截至2023年12月20日,盛某、郑某已卖出名贵白酒570余瓶、高端手机650余部,非法获利近100万元。
分散账号、模糊地址、虚拟姓名——
构建多层隐身“屏障”
更换代理IP、分散平台账号、订单地址模糊、手机号频繁改变、收件人姓名虚拟……嫌疑人为掩盖其犯罪行为,设置多层隐身“屏障”,被民警一一识破。
“一开始,盛某只是在平台和手机上操作。”江北分局网安大队民警陈浩磊说,随着“胃口”越来越大,盛某、郑某购买上百个账号和“云手机”,借助自动化抢购程序,在链接未开价前提前“秒杀”商品。平台账号的分散性和抢购时间的同时性,是犯罪嫌疑人的第一层隐身“屏障”。
第二层隐身“屏障”源于模糊的线上线下地址和虚拟的收件人姓名。“一方面,盛某、郑某购买大量代理IP,以此隐藏真实地址,”陈浩磊介绍说,“另一方面,犯罪嫌疑人的‘秒杀’订单地址分散在全国各地,部分地址是流动人口暂住地或快递驿站,并不定时更改虚拟门牌号;部分地址会在确定销售对象后更改为客户地址,多是名贵白酒销售店铺。
在虚拟的数字空间里抽丝剥茧,警方要锁定真实的犯罪嫌疑人,难度可想而知。专案组在不断分析和碰撞数据后,逐步还原犯罪手段并锁定犯罪嫌疑人身份。2023年12月21日,专案组赴四川开展集中统一收网行动,最终将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
伪造“签名”、发出请求、获取数据——
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
今年1月,盛某、郑某因涉嫌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被江北区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
“犯罪嫌疑人伪造了一个‘签名’,向平台商家发出请求,表达‘我要购买这件商品’。”陈浩磊解释道,而它实际上是一个虚假“签名”,商家接收到这个信息,会认为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用户。每个网络平台都会有安全屏障,犯罪嫌疑人就是通过程序突破了这个屏障,才会让平台服务器误认为这个“签名”是真实的。
“犯罪嫌疑人的自动化抢购程序可绕过平台的一些限制,在普通用户尚未开抢前,他就已经下单操作。”吴丁一说,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网络秩序,对平台的运营生态也造成了负面影响。
宁波警方提醒,网民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时,要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依法开发和使用各种软件程序,共同维护网络交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