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治日报》报道,老居民楼下的小店、城郊乡村的小卖部,这些中小规模超市极大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随着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打击力度的加大,一些假冒品牌商品在城市大超市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便开始向这些中小超市转移。
中小超市销售侵权商品的现象较为普遍,这主要源于,中小超市数量多、分布广,部分处于监管盲区;不少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商品查验、品质甄别把关的手段,还有的为追求利润而产生投机侥幸心理;部分消费者囿于购买能力或者对质量要求不高,往往在小商品购买上“知假买假”,给侵权商品提供了生存空间。
需要警醒的是,销售侵权商品,中小超市经营者要承担经营风险和相应的法律后果。中小超市大都本小利薄、抗风险能力弱,因销售侵权商品而遇到维权纠纷,势必会加重其经营负担,影响其健康发展。
决不能让中小超市成为销售侵权商品的重灾区,要疏堵结合,切实提升治理效能。权利人、消费者应进一步增强维权意识,保持对中小超市侵权商品的维权监督压力,发现中小超市销售侵权商品,应依法依规举报或索赔,倒逼经营者增强自律意识、底线意识和进货查验把关意识。市场监管部门、消保组织应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对中小超市的监督治理,织密监管之网、堵住监管漏洞,依法挤压侵权商品的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源头净化市场环境,顺藤摸瓜、追根溯源,找到侵权商品生产环节、批发环节的病灶,打掉侵权商品的产业链条,规范中小超市的进货渠道。市场监管、消保组织、司法机关、行业协会等应进一步加大法治宣传,通过案例警示、组织培训、开办法律讲堂等方式,加强对中小超市经营者的普法宣传,引导其遵守法律底线,提升进货查验、识别侵权商品的能力,做好把关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