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结束后,考生和家长最关心的就是成绩查询和录取情况。然而,不法分子也盯上了这个关键时期,利用考生和家长的焦虑心理,打着查分、招生等幌子实施诈骗。本期“安防讲堂”聚焦高考后的各类诈骗,以案说法,揭露诈骗手段和套路,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提高警惕,做好防范,避免上当受骗。
虚假查分网站链接暗藏骗局
案件回放——
虚假短信藏陷阱
2024年高考结束后不久,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海城区考生小刘收到一条标注有“教育考试院”的短信,称可点击网站链接提前查分。小刘未加甄别,便点开了链接,正准备填写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及银行卡信息时,北海市公安局海城分局打击电信网络犯罪专业队民警的劝阻电话拨打进来。经民警提醒,小刘及时停止了操作行为,未造成财产损失。
案情分析——
冒充官方发送虚假短信
此案中,诈骗分子借助社交平台、短信等渠道广撒网,利用考生和家长“求快心切”的心理,冒充官方发送短信,以“提前查分”为诱饵,诱导考生点击虚假网站链接。一旦点开链接,网站页面便会要求填写身份证号、准考证号、银行卡信息等,而这些敏感信息一旦泄露,不仅会导致账户资金被盗刷,诈骗分子还会利用获取的信息实施后续连环诈骗。这些骗局通过官方身份伪装,配合时间紧迫感,极大降低了受害者的警惕性,隐蔽性和危害性极强。
民警支招——
牢记“三不原则”防骗
谢海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城西责任区大队民警):
每年高考结束后,在查分、填报志愿阶段,考生和家长务必谨记,高考成绩查询有严格的官方渠道与时间规定,任何声称“提前查分”并索要个人信息、钱财的行为,都是诈骗。考生和家长要牢记“三不原则”:不轻信非官方渠道信息,高考成绩统一通过正规平台查询;不随意点击陌生链接,谨防被植入木马程序盗取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转账,正规高考服务不收取额外费用。若收到可疑信息,可拨打110或96110报警核实。
(中国警察网记者 卢从杰 通讯员 文慧娴)
“AI监考作弊”短信盯上高考考生
案件回放——
一条短信引发的诈骗陷阱
6月9日下午,江西省余干县考生小李收到冒充“省教育考试院”的诈骗短信,内容为:“经AI监考系统检测,您在2025年高考中存在作弊行为,依据相关规定,拟取消考试成绩。”短信末尾附有一个“申诉链接”。
小李随后点击链接,进入了“教育考试院”网站,按照提示输入了身份证号、准考证号和其母亲的银行借记卡等信息进行“申诉认证”。不一会儿,小李母亲收到银行发来“卡内余额不足支付失败”的短信。经询问,母亲意识到可能遭遇诈骗,立即报警。余干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接警后,确定了这是涉高考诈骗,所幸未造成经济损失。
案情分析——
精心设局诱骗考生
本案的作案手法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伪装权威,仿冒教育考试机构官方通知,使用“AI监考”“成绩作废”等专业术语增强迷惑性;二是制造恐慌,利用高考考生对考试结果的重视心理,通过“取消成绩”等话术施加心理压力;三是技术伪装,搭建高仿官方网站,甚至伪造“防伪标识”和“备案信息”,极具欺骗性。
民警支招——
擦亮双眼,保护好个人隐私
汤红琦(江西省余干县公安局反诈中心民警):
随着高考的结束,考生和家长需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官方渠道验真伪。涉及高考的重要通知都会通过学校、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等正规渠道发布,不会通过短信和微信单独告知。考生和家长在收到可疑信息时,应立即拨打教育部门公布的官方电话核实。二是敏感信息不泄露。切记不要向陌生网站、App或来电者泄露自己的准考证号、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短信验证码等重要信息,正规机构不会要求在线填写银行卡信息。三是技术防范加把锁。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来电预警功能,收到可疑短信可转发至“12110”短信报警平台核查。一旦发现被骗,立即拨打110并保留短信、转账记录等证据。
(中国警察网记者 陈玚 通讯员 毛明瑶)
轻信“特招途径”上本科被骗
案件回放——
谎称“特招”骗取“运作”费
2024年12月,安徽省灵璧县某教培机构负责人来到灵璧县公安局灵城派出所报警称:其通过原同事周某某介绍认识秦某某,秦某某自称可以找到关系,通过“特招途径”为未达本科线学生办理上本科院校事宜。负责人信以为真,在收取考生家长费用后,与秦某某签订了合同,并先后支付300余万元“运作”费用。后来,每当询问办理进度,秦某某等人总以借口推脱。最终,所有“特招途径”全部化为泡影,学生未能获得任何高校的入学资格。家长给的费用,也被秦某某肆意挥霍。灵璧县公安局立案调查后,成功抓获秦某某等犯罪嫌疑人。
案情分析——
伪造官方背景制造假象
本案中,犯罪嫌疑人通过编造与省级乃至国家级教育部门领导的“密切关系”,伪造官方背景,利用家长的信任,制造出信息可靠、渠道正规的假象。从初期虚假承诺、中期利用“几天办成”拖延话术、到后期打学杂费、冒充高校人员,诈骗手法环环相扣。部分家长误信存在“特殊渠道”,明知违规,仍幻想通过“捷径”让孩子进入理想院校。
民警支招——
高考录取切勿相信“特招”
吕瀚宇(安徽省灵璧县公安局灵城派出所民警):
本案教训惨痛,广大家长务必提高警惕,录取严格依据分数、志愿和计划进行,公开透明,不存在任何“内部指标”“特招名额”“花钱买分”等非正规渠道。录取结果以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官方App或高校招生网公布为准。凡未在官方平台查询到或要求“绕过系统”操作的,一律不信,务必通过官方电话、网站等核实所有招生信息。家长要主动了解招生政策,学习反诈知识,提高反诈能力,遇可疑情况,立即向当地教育部门、考试院或公安机关咨询、举报。
(中国警察网记者 张振雷 王娅飞 通讯员 符德生)
冒充学校老师收学费实施诈骗
案件回放——
考生被骗2.8万元“学费”
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公安局接到一高考艺考考生报警,称其通过2025年某省普通高校招生艺术类专业校考,收到了艺术类校考合格证通知单。前几天,有人冒充该艺术类高职学校老师,通过聊天工具联系,以提前交学费为由让其支付学杂费等共计2.8万元。考生信以为真,按照对方要求,将“学费”打到对方指定的账户。考生再次联系“学校老师”时,却被对方拉黑,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随即报警。
案情分析——
“假老师”极具迷惑性
本案中,诈骗分子通过非法途径获取考生信息,冒充“学校老师”“招生办”,增加其可信度。通过使用与高校名称相似的QQ、微信账号制造信任,并模仿学校工作人员“逾期不候”等话术。考生和家长担心错过录取机会,急于缴费确认,因而掉进诈骗陷阱。
民警支招——
当心非官方渠道“收费”
孙振峰(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反诈中队队长):
高校学费均通过对公账户收取,不会要求转账给个人,广大家长和考生一定要警惕非官方收费。遇到“提前缴费”“内部名额”等说法,务必通过学校官方电话核实。同时要保护好个人信息,不随意在非官方平台填写身份证、准考证、银行卡等信息。谨慎添加陌生QQ、微信,不点击不明链接。一旦被骗,请立即报警,并提供转账记录、聊天截图等证据。手机下载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诈骗预警功能提示。高考招生诈骗案件高发,考生及家长务必提高警惕,牢记“不轻信、不转账、多核实”原则,如遇可疑情况,请立即拨打110或反诈专线96110咨询。
(中国警察网记者 苏婕 通讯员 伍甜甜)
“运作入学”套路深 考生和家长要当心
案件回放——
“低分上名校”实为骗局
近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昂昂溪分局新兴派出所接到考生家长刘先生报警。刘先生称,有人以“运作入学”为名,承诺能让其孩子被某知名高校录取,并出示了“内部文件”和“操作流程”。对方索要高额“打点费”,刘先生出于对孩子前途的考虑,最终转账汇款,不料对方收款后立即失联,这才意识到上当受骗。
民警详细询问刘先生的转账时间、金额、对方账户信息等内容,同时与银行联系,快速对刘先生的银行卡进行临时冻结。派出所还与分局反诈中心紧密协作,反诈中心对该笔资金流向进行追踪。经多方联动,成功冻结了嫌疑人银行卡内的涉案资金,为刘先生成功止损。
案情分析——
编造谎言 精心设套
在此类招生诈骗中,不法分子利用考生高考成绩不理想,考生和家长产生的焦虑心理和急切心态实施诈骗。他们通常会编造与高校招生部门有“特殊关系”、掌握“内部指标”等话术,还会伪造文件、证书等,增加可信度,利用家长对招生政策的不熟悉,混淆正规招生流程,让家长在慌乱中失去判断力,一步步落入陷阱。
民警支招——
多方核实 注意防范
张家琦:(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公安局昂昂溪分局政治处宣传民警):
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首先,正规招生政策和流程是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可从各省级教育考试院网站、高校官网等渠道获取招生信息,切勿轻信来路不明的消息。其次,任何声称花钱就能“低分上名校”“内部指标录取”的说法都是骗局,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若收到可疑信息,务必第一时间向教育部门或警方咨询核实。最后,涉及金钱交易要格外谨慎,正规招生不会收取额外的“打点费”“关系费”等。一旦发现可疑情况,要保存好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及时拨打110报警,避免遭受财产损失。
(中国警察网记者 冯锐 通讯员 韩雨桐 张冰)
求学心切被利用 “内部渠道”须提防
案件回放——
轻信“网络招生”被骗钱财
今年高考结束后,福建省诏安县考生小沈自觉发挥欠佳,因担心难以考入心仪高校而陷入焦虑。6月14日,她在浏览短视频平台时,结识了一名自称“冯老师”的人。对方谎称与多所高校存在“内部合作”,承诺仅需缴费即可入学并获取正规文凭。
为骗取信任,“冯老师”向小沈发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及学籍证明图片,并声称缴费后即可在学信网查询学籍信息。小沈分多次转账总计2.1万元,但始终无法核实学籍信息,最终被对方拉黑。小沈发现被骗后报警求助,诏安警方迅速展开侦查,抓获犯罪嫌疑人黄某,并全额追回被骗资金。
案情分析——
升学焦虑催生盲信
高考结束后,部分考生因成绩不理想或志愿填报受挫,易被“特殊渠道”“内部名额”等虚假信息迷惑,失去理性判断,轻信骗子的谎言。
本案中,不法分子利用考生求学心切、社会经验不足的心理弱点,通过短视频平台等渠道,包装虚假账号并发布极具诱惑性的广告信息。他们虚构“院校合作”“保过录取”等概念,伪造录取通知书、学籍证明等“官方文件”,以“缴费查学籍”等话术诱导受害人转账,得逞后迅速消失。
民警支招——
认准官方信息渠道
吴晓东(福建省诏安县反诈骗中心民警):
防范此类招生诈骗陷阱,关键在于考生及家长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获取信息务必认准官方渠道。高考招录全流程(成绩查询、志愿填报、录取确认、学历认证)必须通过省级教育考试院官网、高校招生网站及学信网等官方平台办理,切勿轻信“内部指标”“特殊渠道”“包过录取”等虚假承诺。如遇到此类事件,请一定要保存好相关证据,第一时间报警。
(中国警察网记者 袁灏 王鹏强 通讯员 许俊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