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案卷,纸页都脆了,但每一笔记录都在提醒我们不断前行。”今年夏天,辽宁省丹东市公安局副局长曹毅用手摩挲着一起案件的档案袋。随着犯罪嫌疑人秦某的落网,这起始于1995年的案件于近日画上了句号。
命案沉寂30年
1995年5月8日,宽甸满族自治县一处平房出租屋内发生命案,被害人不幸身亡。案发后,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两级公安机关迅速成立专案组开展工作。因技术条件限制,案件未能告破。
“老刑警们退休前,总会把案卷拿出来,千叮万嘱‘别放下’。”曹毅说,30年来这起案件始终是刑警们绕不开的牵挂。定期梳理线索、复勘现场记录、研究侦查方向,成了丹东公安刑警的必修课。
今年以来,丹东市公安局引进尖端检测设备,为积案侦办工作带来新契机。这起案件被列为重点攻坚目标,曹毅牵头重新梳理所有物证,丹东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技术大队副大队长张宇承担起技术攻坚的重任。
在辽宁省公安厅档案库,张宇循着这起案件的痕迹检验流程线索,在数十万份物证中连续奋战10余天。“当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哪怕翻遍所有物证,也要找到突破口。”张宇回忆称。当那份尘封30年的关键生物检材被精准定位时,张宇盯着检测仪器屏幕,手心全是汗,“这是前辈们留下的希望,绝不能辜负!”
经检测比对,检材信息为侦查工作提供了重要方向。“技术给出了关键支撑,但要找到犯罪嫌疑人,还得靠铁脚板。”张宇深知,实验室的突破只是起点,后续的排查攻坚才是硬仗。
民警不懈追踪
技术突破为侦查工作划定了范围,专案组立即组织警力展开摸排走访。这支由宽甸满族自治县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李文平带领的队伍,抱着“宁可多走十里路,不能漏掉一条线”的信念,开启了3个多月的排查。
他们调取案发前后相关区域的人口信息,逐一梳理筛选,形成近500人的初步排查名单。白天,民警穿梭于社区、工厂、乡村,走访当年的住户、同事、邻里,询问每一个可能关联的细节;晚上,大家围坐在一起汇总信息,对照案件卷宗反复分析,排除一个又一个疑点。
“最多的时候,一天要跑十几个地方,反反复复地找人回忆当年的事。”李文平告诉记者,排查过程中,失望是常态——很多线索随着时间流逝变得模糊,不少被询问者早已记不清当年的事。但每当有人说“再想想”,大家又燃起希望。3个月里,他们累计排查300余人。
凭着这份执着,一条与检材信息、作案时间吻合的线索逐渐清晰,犯罪嫌疑人秦某进入侦查视线。
凶手难逃法网
今年6月19日清晨,抓捕民警在秦某工作的玻璃厂外布控。6时10分,秦某驾车抵达,警惕观察四周后下车。“行动!”随着一声令下,抓捕民警冲上前去。秦某激烈反抗,蹬踹挣扎过程中咬伤了民警于克文,但很快被民警合力控制。经讯问,秦某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供述了犯罪事实。“这30年,我天天都怕警察找上门。”秦某忏悔道。
案件告破的消息传来,当年参与侦办此案的退休刑警们奔走相告,纷纷打来电话,电话那头满是激动与释然。“这起案子告破,是技术赋能和传统侦查相结合的结果。”李文平感慨道,“30年里,技术在进步,侦查手段在更新,但刑警对正义的执着从未改变。”
“前辈们用脚步丈量过的土地,给了我们前行的力量;新技术则让那些沉睡的线索重新‘说话’。”张宇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