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公安部发布了《公安机关资金分析鉴定工作程序规定(试行)》(简称《程序规定》)。这标志着公安部经侦局积极推进的资金分析成果证据转化(简称“金析为证”)工作迈入了鉴定制度予以规范的法治轨道。《程序规定》与公安部经侦局已发布的《公安经侦部门资金数据分析成果转化工作指引(试行)》、公安部已发布的《公共安全行业标准代号和范围》和《法庭科学-资金数据获取规程》《法庭科学-资金数据清洗规程》《法庭科学-资金数据检验规程》《法庭科学-非法集资类案件资金数据分析规程》《法庭科学-资金数据分析软件技术要求》《法庭科学-资金数据分析标准体系表》等技术标准以及已在制定中的资金分析鉴定机构、人员登记管理办法等一起,构成了规范公安机关资金分析鉴定工作的相对完整的规范体系,也使得经济犯罪侦查实践中的资金分析成果从辅助侦查的技术工具华丽转身为证明犯罪的法定证据种类——鉴定意见——这一新形态。
资金分析鉴定是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必然产物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赋能,生产力的新质态加速形成,推动了社会结构的转型、生活方式的革新以及人际交往场景的数字化重构,也伴生出不同于传统犯罪的以涉众、资金密集为特征的新型犯罪样态,呈现出涉案金额大、交易账户多、交易性质复杂、资金流转频次高以及流向场景隐蔽等特点。为了积极应对新质生产力在带来深刻社会变革的同时所杂糅的新型犯罪样态,以核查交易、转移、分散资金以及遮蔽非法钱包、隐藏多元账户资金流向为目的的资金分析技术,成为打击犯罪的利剑。通过资金分析形成的资金分析鉴定意见不仅能够证明资金规模、流向,还能够证明资金与相关人的关系等事实,司法实践将其作为证据使用成为一种必然。资金分析鉴定不仅使得智能化鉴定成为现实,也促生了新的证据形态,促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打击犯罪的鉴定证据新形态。
资金分析鉴定是获得司法实践证明的有力科学证据
资金分析鉴定依赖提供的资金数据及相关信息的客观性、全面性、完整性及其场景的适配性,特别是在各个资金流动节点所涉及资金流入流出数据的连续性。在此基础上,通过资金分析软件迅速读取数据,将大量资金数据和相关信息进行清洗、处理、检验、分析,再通过可视化技术,实现资金流的图形化展示,可以还原涉案账户资金的流转情况,通过资金流向巡线追踪犯罪嫌疑人和相关团伙成员,实现调查取证的目的。按照公安部及经侦局发布的一系列程序规范和技术标准,鉴定意见不仅可以使得智能科学用于证明犯罪成为现实,而且作为司法实践中一种新的科学证据,还能够呈现出“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新景象。如山东潍坊公安经侦部门办理的邵某某等人涉嫌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案,资金分析人员按照资金分析鉴定意见的标准,通过深度分析、追踪涉案账户交易明细,还原了未发生真实货物交易、资金走账回流的具体路径,明确了涉案资金的来源去向和嫌疑人的操作轨迹,同时列出了资金流入、流出总额及余额变化情况,并通过与发票数据交叉比对,直观呈现资金与发票的对应关系,为审判定罪量刑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撑。再如,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指导侦办的刘某某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资金分析人员按照资金分析程序规范和技术标准,对资金数据进行清洗、检验、分析,形成了能够清晰反映作案情况的标准化资金分析报告,为公诉和审判提供了重要证据支撑,完成了该省首例资金分析报告作为刑事判决证据的司法实践。目前,全国这类成功的案件已近百件。“一个成功的案例胜过一沓文件”。资金分析报告被数个司法实践证明能够作为定罪量刑的有力证据,这为资金分析成果转化为鉴定意见类证据提供了司法实践基础,从而制定相关规范性制度也就成为一种必然。这也必将为证据法学的发展带来智能化的时代气息。
资金分析鉴定是人工智能技术衍生新证据形态的风向标
无论是证据种类还是证据形态的发展,都与科学技术的发达密切有关。我国的法定证据种类从原来的物证、书证、陈述类证据,增添了勘验、检查、侦查(调查)实验等新的证据种类。近年来又拓展到鉴定意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仅就鉴定技术本身而言,从早期的滴血认亲发展到ABO血型鉴定再发展到如今的DNA鉴定,使身份识别技术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这些证据种类的出现与科学技术发展有关,尤其是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如痕迹学、指纹学、文检学等,对证据种类和形态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催生了鉴定意见的新形态。目前,大规模数据收集、交易等衍生的大数据逐渐成为新服务和新发明的“数据源泉”。面对人们使用手机、计算机等信息设备在网络及现实空间中留下的“痕迹”,可以有指向地生成一系列表现形式各不相同的证据形态。司法实践也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类承载着机器学习算法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数据资料”,需要对这些“大数据资料”作出识别和判断,也需要考虑如何转化为证据。
资金分析鉴定利用资金数据印记和违法资金流向揭示违法资金运行的客观规律,这一规律不仅能够揭示违法资金的可追溯性与可认识性等本源性问题,还能够阐明违法资金分析技术的可靠性,从而为资金分析鉴定提供科学原理。资金分析鉴定过程虽然涉及资金分析人员主观性因素的介入,但并不影响其真实性和客观性,还可以降低资金数据信息可能引发的分析偏差。这些海量资金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完整性得到了相应制度和机制的保障。根植于案件事实本身庞大资金数据信息的资金分析,借助算法深度学习与建模,能够深入挖掘海量信息中隐藏的规律性现象,突显资金分析报告的信息增值优势,获得资金数据信息与案件待证事实的紧密联系。可以说,资金分析鉴定为我国新时代智能社会衍生出新的证据形态或种类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并在发展和完善人工智能的社会治理机制中提供了智能技术运用结果转化为证据的风向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信息技术创新日新月异,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深入发展,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社会面临算法与规范交织、智能决策与透明度碰撞、技术创新与潜在风险冲突等社会治理的新命题,资金分析鉴定为智能技术运用结果转化为证据,给司法实践解决现实所需创设了样板。
作者简介:郭华,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和金融学博士后合作导师,法学博士,兼任中央财经大学预防金融证券犯罪研究所所长,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司法鉴定》杂志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