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身安全检查、入区登记、随身物品登记保管、信息采集、尿样和毛发常规检测……6月16日,浙江省慈溪市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杨超在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仅用30分钟就完成了嫌疑人入区的一系列事务性工作。
近年来,宁波市公安局以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提质增效为牵引,将办案提质增效、多方协同联动、监督精准作为提升核心战斗力的关键抓手,助推法治公安建设迈上新台阶。
“全市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建设是推动法治公安建设重要一环,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能够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宁波市公安局法制支队副支队长倪剑江介绍,该局高标准建成13个执法办案管理中心,集案件办理、案件管理、办案辅助、政法协同、涉案财物临时保管等基本功能于一体,极大提高了办案效率和质量。
6月12日,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有人聚众赌博,派出所民警到现场后依法将嫌疑人王某等20人带回处置。在宁波市公安局北仑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将嫌疑人身份信息录入后,民警在体检专区对20名嫌疑人完成常规检查,全程仅花费6小时即完成拘留前的全流程处置,而在过去这需要将近12小时。
执法办案管理中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整合,更是警力资源与协同机制的深度重塑。宁波公安创新建立以警种为主的专业化办案支撑模式,刑侦、网安等专业警种通过实体进驻、设立席位、网上推送等多种形式,为办案单位提供“点对点”“零延迟”的技术支撑,实现“中心吹哨、警种报到”。
“过去遇到需要申请支援的情况,需要一系列审批流程,现在只要一个指令就能联动响应。”谈起如今的办案变化,民警於乐顺感慨道。
今年5月,象山县公安局丹西派出所在调查一起案件时,无法查明嫌疑人身份信息,于是向县公安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提出支援申请,相关警种部门迅速响应联动机制,不到半小时就锁定了嫌疑人,还通过深度研判关联出另外2名嫌疑人,为抓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宁波市公安局依托执法办案管理中心强力推行全流程、智能化执法监督管理新模式。中心实体化运作市、县(区)、所队三级执法巡查体系,采取“全覆盖拉网式”巡查与“数字预警+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构建问题“发现—预警—整改—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实现了对执法办案活动的全链条、全方位监管。
3月20日,宁波市公安局海曙分局执法办案管理中心的智能监测系统监测到入区时血压偏高的嫌疑人胡某在等候区行为异常,系统及时发出风险预警,值班民警立即启动应急预案,3分钟内将胡某送医救治,因处置及时,避免了意外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