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过后,劳务市场热闹起来。当您看到“月入50万元的高薪工作”“直通国企岗位”“点点手机轻松赚钱”等招聘广告时,可曾想过这些诱人的承诺背后究竟是机遇还是深渊?记者结合三起真实案例,带您揭开招工诈骗的层层面纱。
陷阱一:高薪工作?实为犯罪温床
四川省金阳县的尔古某某在网络结识声称能帮他找到“月入50万元”工作的“好友”,怀揣暴富梦的他跃跃欲试,却沦为犯罪团伙的“囚徒”。所幸他趁看守不备逃脱,联系家人报警求助。最终,在金阳警方帮助下,他平安返乡。面对民警的普法教育,尔古某某悔不当初。
在这类案件中,诈骗分子往往以“包吃住”“免学历”“高回报”为诱饵精准狙击求职者,诱骗求职者进入圈套,再采取手段强迫其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所谓“高薪岗位”,实则为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提供帮助。
陷阱二:“内部关系”真能买到铁饭碗?
公职人员担保、签订退款协议、查看公积金账户……层层“保险”之下,为何240万元仍打水漂?
2021年1月至2024年10月间,四川省喜德县公职人员吉某以“20万元包进国企”为饵,骗取20余人240余万元。为取信受害者,他还签下“办不成全额退款”协议,期间多次向受害人签下借条,以借款为掩饰,逃避打击,直至资金链断裂,骗局才被揭穿。
此案中,嫌疑人伪造资质文件,利用受害人求职心切的心理,使用“先交钱能锁定编制”“招考只是走流程”等话术诱导受害人主动掏钱,再通过设置“退款承诺”降低受害人警惕,同时签订借款协议规避侦查。当“铁饭碗”变成“铁陷阱”,任何突破正规流程的“捷径”都是危险信号。
陷阱三:兼职“刷单”真是“稳赚不赔”?
首单返现120%、群友晒“日入过万”截图、官方招聘平台引流……这些“完美剧本”如何让人一步步血本无归?
2024年2月,张某在网上平台投递简历后,被“人力资源部门”以“岗前培训名义”拉入一个QQ群,随后下载“企业任务”App。张某前两笔百元投入均获20%返利,但第三次充值500元后,对方以“操作失误致系统损坏”为由,连环索要5870元“赔偿金”。最终,他转账后才惊觉被骗。
由于部分招聘网站审核存在漏洞,骗子伪造企业招聘页面、制作假App等,在部分招聘网站或社交平台批量发布信息。有人咬“饵”后,骗子再用小额返利获取受害人信任,以各种理由引导受害人转账,直到受害人察觉被骗终止“投注”。
民警支招
筑牢求职安全防线
罗平(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公安局刑侦支队重案一大队副大队长):
广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要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询用人单位信息,跨境务工需确认《对外劳务合作经营资格证书》;尽量参加人社部门组织的官方招聘会;投递简历求职,警惕索要银行卡、验证码等行为,可使用“国家反诈中心”App进行风险扫描;遭遇诈骗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通过96110专线紧急止付。
求职期间,当要求上传身份证正反面“备案”、诱导下载来路不明的App、催促支付“岗位预留金”“保密费”、声称“无需面试直接入职”这些特征出现时,请立刻拨打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