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回放
小学生险入诈骗陷阱
近日,陈女士带着上小学的儿子小陈来到江苏省张家港市公安局塘桥派出所接受反诈教育。原来,就在前不久,一直喜欢玩网络游戏的小陈差点落入诈骗陷阱。小陈在家玩游戏时,无意间点进了一个抽签活动,“抽中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稀有游戏皮肤,激动的他随即点开链接登记领取皮肤。可在操作过程中,链接突然跳出弹窗称小陈用未成年人身份违规操作,将导致账号冻结,现需要配合激活解冻,否则还将追究监护人责任。
这让小陈紧张起来,为了不让父母发现自己闯下的祸,小陈不得已编造谎言向母亲借手机,根据链接提示下载各种软件。小陈的异常举动让陈女士察觉不对劲,在反复追问下,才发现小陈很有可能遭遇了诈骗。随即,陈女士带着小陈来派出所求证。民警一眼看出这是典型的游戏皮肤诈骗陷阱,当即对小陈普及了反诈知识。好在陈女士发现及时,未造成经济损失。
案情分析
未成年人被骗子盯上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未成年群体成为网络的常客,他们能够娴熟地自主购物、玩网络游戏、线上交友,游刃有余地扮演着“成熟网民”的角色。但在现实生活中,未成年人对社会认知的不足、经验和常识的欠缺导致他们在面对电信网络诈骗时缺乏辨别犯罪和保护自我的能力。
一些不法分子以免费送游戏装备、解除游戏防沉迷限制、网络游戏产品交易为噱头,吸引“游戏族”;一些不法分子以售卖周边产品为亮点,吸引“追星族”;一些不法分子以刷单返利为由,吸引“缺钱族”。不法分子通过收取所谓的激活费、认证费、手续费诱导未成年人使用家长手机进行转账,更有甚者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对未成年人进行威吓,利用未成年人对法律的敬畏和对家人的担忧,威胁他们转账“自证清白”,让未成年人在慌乱中失去判断能力。
民警支招
健全保护机制
钱泓吉(江苏省张家港市公安局塘桥派出所民警):
首先,织密家庭防线,筑牢前沿“防火墙”。家长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上网行为的监督管理,了解掌握其网络社交、购物、转账等日常活动,及早干预异常行为,为他们普及防骗知识,提升辨别能力,强化防范意识。同时,家长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电子设备和各类支付密码,避免让未成年人轻易获取而造成经济损失。
其次,健全校园教育,讲好反诈“必修课”。学校应当将网络安全知识纳入教学体系,通过邀请专业人员送法入校,开设专门的网络安全知识讲堂、反诈课堂等,帮助未成年人充分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的常见手段、特点和防范方法。同时,与家长、公安机关建立联动预警机制,设立反诈举报热线,鼓励在校师生发现可疑情况及时举报。
近年来,塘桥派出所通过压实“家、校、社会、公安”四位一体责任,凝聚政府职能部门、村(社区)、志愿者协会等多方力量,形成集“防范宣传、心理疏导、法律救济”功能于一体的全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网络安全保护体系,以专业化、精细化、立体化优势,为辖区未成年人提供靶向服务,着力打造全方位的反诈保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