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空间,谩骂侮辱、造谣诽谤、人肉搜索等屡禁不止的“按键伤人”行为,正将开放包容的互联网异化为伤害个体、撕裂信任的“数字暗器”。从公众人物遭受攻击到普通网民卷入舆论漩涡,网络暴力不仅摧毁个体尊严,更侵蚀社会信任基础,挑战法治底线。治理网暴已超越技术范畴,成为衡量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尺。
网络暴力因其隐蔽性、跨地域性与快速传播性,易使部分施暴者产生法不责众的错觉。打破这一误区,需打通“线索发现—身份溯源—依法追责”的全链条执法闭环。在线索端,应强化大数据监测,在社交平台、评论区等高发场景设置关键词预警,并畅通举报渠道,对涉未成年人等恶性事件启动快速处置机制。在溯源环节,要依托“专业机制+数据警务”穿透匿名屏障、破解技术伪装。追责环节则应体现法律梯度,从治安处罚到刑事责任,视情节精准施策,让每起案件成为法治教育的活教材。
事后追惩属末端治理,治本之策在于构建“事前预警—事中阻断—事后修复”的全周期防控体系。公安机关要推动治理关口前移,联动平台压实主体责任,建立“技术拦截+人工审核+风险预警”三位一体机制。平台作为内容第一道防线,须完善识别系统,对恶意内容自动过滤与人工复核,对高频施暴账号限流乃至封禁,并与公安机关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人肉搜索”等行为,要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切断网暴信息供应链。对已发生的网暴事件,需及时开展心理干预与舆论引导,为受害者筑起心理防护网,以权威发布击碎谣言,防止次生伤害。
网络暴力治理是一项需要政府、平台、公民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公安机关一方面要拓展警民协同路径,发展网络清朗志愿者,推动反网暴宣传进社区、进校园,提升公众辨识能力与维权意识。另一方面要强化全民法治素养,通过以案释法、公布“代价清单”等方式,破除法不责众误区,让公众知晓即便点击转发也可能担责。唯有从认知层面消解网暴动因,才能从根源净化网络生态。
治理网络暴力,既关乎个体权益保障,也关乎社会文明与法治信仰的塑造。唯有持续释放“网暴必惩”的法治信号,才能让亿万网民在数字世界中感受到秩序与温暖,使互联网成为理性沟通、善意相待的美好家园。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