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寒风凛冽的冬日,羽绒服等羽绒制品是我们抵御严寒的“温暖卫士”。然而,当媒体的镜头揭开“假羽绒制品”的冰山一角,那份温暖瞬间变成了刺骨的寒意。“假羽绒制品”不仅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更扰乱了市场秩序,让冬天显得格外寒冷。
“丝”非“绒”,一字之差,天壤之别。直播间里,主播们口若悬河,吹嘘着“超值羽绒被”的温暖与轻盈,却对那“一格羽绒,其余皆丝”的真相讳莫如深。江苏南通的“飞丝”秘密、江西九江的伪劣童装,造假画面触目惊心。更令人痛心的是,这些假冒伪劣产品,有的正被孩子们穿在身上。它们不仅没能给孩子带去温暖,反而可能存在健康隐患。
让“假羽绒制品”在这个冬季彻底凉下去,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努力。相关部门要保持严打态势,重拳出击,治理“假羽绒制品”乱象。监管部门应主动出击,对线上线下销售平台进行全面排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零容忍,让违法者付出沉痛代价,形成强大震慑力。市场监督管理、公安等部门应建立联动机制,信息共享、线索互通,紧盯原材料供应、生产加工、标识造假、虚假宣传等环节,开展全链条打击,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全方位监管。同时,设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消费者积极举报造假线索,让造假者无处遁形。要强化行业标准与认证体系。进一步完善羽绒制品的国家与行业标准,细化填充物成分、含量、保暖性能等关键指标,提高准入门槛。推广权威第三方认证,为消费者提供识别真伪的便捷途径,让劣质产品无处藏身。加强宣传,普及羽绒制品知识,提高消费者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羽绒制品,对于价格异常低廉的产品保持警惕,不盲目追求低价。企业要自律,明白诚信经营才是生存发展的根本,坚持品质为先,用真材实料赢得市场。同时,行业协会应发挥引导作用,推动行业自律,建立黑名单制度,对违规企业实施联合抵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