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网络直播带货凭借互动性强、场景感足的优势,已成为消费新增长点,但其交易快、监管难的特性,也使其沦为制假售假的重灾区。网上侵权假冒乱象频发,不仅严重坑害了消费者权益,还不断侵蚀数字经济的信任基石。公安机关作为打击违法犯罪的主力军,必须以法治利剑坚决铲除这颗毒瘤。
要根治网上侵权假冒问题,公安机关需以“零容忍”态度打出组合拳:
全链条打击,斩断假货源头。在造假高发区域深入排查“黑工厂”,查封生产设备的同时,全面追查原料来源;通过物流数据精准定位郊区仓库等“中转站”,切断假货流通链路;对售假主播、商家,不仅要没收违法所得,还需将其纳入“失信名单”,限制从事电商行业,同时严惩为制假售假提供资金、技术支持的第三方,从根源上铲除犯罪土壤。
强化协同监管,督促平台尽责。公安机关要联合市场监管、网信等部门建立“入驻审核—实时监测—违规处置”闭环监管体系:要求平台对商家资质进行“双重核验”,对主播信息备案存档,有售假前科者一律拒绝入驻;联合开发AI假货识别系统,实时推送预警信息至平台,大型平台需设立民警驻点,强化现场监管;明确平台“首负责任”,发现售假行为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下架封号,对拖延包庇者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广泛宣传引导,提升公众安全意识。线上开设打假小课堂,邀请民警与专业鉴定师出镜,通过直观形式开展教学,针对老年人推送图文并茂的防骗手册;线下组织民警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开展宣讲会,现场展示真假商品差异,张贴举报二维码;定期曝光典型打假案例、发布打假成绩单,对举报人给予奖励,充分激发全民监督热情。
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公安机关要持续以严打击、实监管、优服务的举措,斩断侵权假冒链条,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推动数字经济真正成为消费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高速公路一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