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不仅是消费盛宴,也是对市场秩序和诚信环境的一次集中检验。近年来,公安机关持续加大对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犯罪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在网络消费高峰期间,更要坚决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市场公平。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成效,公安机关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强化精准打击、深化行刑衔接、推动协同共治,切实筑牢网络消费安全防线。
假货问题屡打不绝,关键在于其背后隐藏着跨区域、多环节的黑色产业链。公安机关应坚持“打源头、端窝点、摧网络”的全链条打击策略,强化数据赋能,提升精准打击能力。针对“双十一”期间交易集中、物流活跃的特点,可依托大数据平台加强对热门商品、异常交易、物流路径的智能监测与分析,及时发现涉假线索,锁定生产、仓储、销售关键环节,实施穿透式打击。近年来,多地公安机关在电商大促前期成功捣毁一批制假窝点,有效阻断了假货流入市场,体现了从末端查处向源头治理的转变。
在强化刑事打击的同时,公安机关应进一步深化与市场监管、邮政管理等部门的协作机制,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高效衔接。对涉嫌犯罪的案件,及时介入、联合侦办,防止“以罚代刑”;对市场监管部门移送的线索,依法快速响应、深挖扩线,确保打击到位。通过健全信息共享、案情通报、证据互认等机制,形成打击合力,提升整体治理效能。
假货治理不能仅靠事后打击,更需推动形成社会共治格局。公安机关可结合“双十一”等重要节点,联合媒体、消协等单位开展防假识假宣传,通过典型案例释法,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和维权能力。同时,畅通群众举报渠道,落实奖励机制,鼓励社会公众积极提供涉假线索,营造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双十一”不仅是商业活动,更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的实战考验。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力量,应继续发挥刑事打击的尖刀作用,强化数据赋能、深化部门协同、引导社会参与,推动构建“不敢假、不能假”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让消费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真正实现“双十一”的品质消费初衷。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未央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