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公安报》报道,今年以来,公安部高度重视打击整治“网络水军”违法犯罪工作,依托“净网2024”专项行动全力出击,聚焦造谣引流、舆情敲诈、刷量控评、有偿删帖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打击整治工作,共侦破案件900余起,抓获嫌疑人5000余名,全力挤压“网络水军”违法犯罪活动空间,切实维护网络公共秩序。
“网络水军”一般指在网络中针对特定内容发布特定信息或者被雇佣的网络写手。近年来,在明星热搜打榜、软文广告推广等运作过程中,都有“网络水军”的身影。受流量经济的影响,“网络水军”犹如网络空间的牛皮癣,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并且呈现出组织化、层级化的特征,屡打不绝、屡禁不止。
“网络水军”往往人数众多,涉及范围广,有的派单动辄几百上千人,业务涵盖商品好差评、影视控评、短视频维持热度等,从微博论坛到电商平台再到视频直播,处处都有“网络水军”的身影。有的“网络水军”为养号谋利,通过发布违法有害信息“造热点”“蹭热度”,意图操控或扰乱网上舆论秩序。有的“网络水军”则提供有偿删帖和刷量控评服务,为不正当竞争推波助澜,甚至利用炒作负面信息实施敲诈勒索等违法犯罪活动。
“网络水军”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如若跨越“界限”,就会触犯法律。近年来,随着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出台,“清朗”行动亮剑,“网络水军”得到了一定遏制。但就目前情况来看,“网络水军”仍然活跃,其背后已形成一条完整的灰色产业链,层级清晰、分工明确。
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用户画像、算法推荐等新技术的应用,网络空间生态治理面临着更多挑战。让“网络水军”无处遁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平台是第一责任主体,也是最重要责任主体,必须立起“防火墙”,不被唯流量等错误倾向蒙蔽,当好“把关人”,压实主体责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广大网民要提高网络素养,在通过网络途径理性表达自己诉求时,谨防被“网络水军”利用,成为他们引流的工具。杜绝“网络水军”乱象,需要相关部门强化监管,网络平台加强把关,网民理性清醒,这样才能共同营造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