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媒体。其中,“3·15”晚会曝光了部分水产品、卫生用品、餐饮店食材存在安全问题,引发广泛关注。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党和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高度重视。今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严格食品药品监管,抓好校园学生餐、平台外卖安全监管”作为今年政府工作任务之一;多名代表委员建议,对食品安全问题要加强违法惩处、完善行业监管、注重源头治理。
从号称“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施行,到公安机关建立专业的涉环食药违法犯罪侦查打击队伍,再到近日中办、国办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力度不断加强,行刑衔接、执法协作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然而,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凸显食品安全问题的持久性和隐蔽性,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治理。
作为食品安全防线重要一环,公安机关要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涉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要充分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作用,做强专业队伍、做优专业机制,持续加强行刑衔接、密切警企合作、广泛发动群众,对涉食品安全违法犯罪实施精准打击、深度打击、规模打击、联动打击。要聚焦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强化新技术手段应用,提升对非法添加、农药残留、假冒伪劣等产品的快速筛查能力,为案件侦办提供强有力支撑。
食品安全涉及生产、加工、运输、储存等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有可能带来严重后果。要强化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在信息共享、专业支撑等方面的协作配合,及时通报风险隐患问题,推动堵塞漏洞、强化监管,实现从事后打击向事前预防转型。对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外卖跑腿等新业态,要强化监督管理,挤压违法犯罪生存空间。
守护“舌尖安全”也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氛围。相关部门要向广大群众宣传食品安全常识,提升群众防范意识,鼓励群众积极举报食品安全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营造全社会共管共治的良好氛围。要对食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讲解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强化诚信意识,坚决守牢食品安全防线,让广大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吃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