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高校学生胡某因利用AI技术批量发送淫秽短信被警方抓获的新闻引发社会热议。这一案件折射出数字经济时代技术滥用后的深层问题——当技术门槛降低,伦理与法律的边界该如何守护?
该案暴露出技术应用链上的系统性风险。从技术获取环节看,胡某通过校园系统漏洞窃取2万余条个人信息,折射出教育机构数据防护的薄弱;在技术应用层面,利用AI编写自动化脚本、篡改短信接口的技术操作,暴露出部分平台API接口验证机制形同虚设;而批量发送骚扰信息的行为,更凸显出内容安全过滤机制的技术缺位。这三重防线失守,让本应造福社会的AI技术沦为作恶工具。
作为掌握前沿技术的在校大学生,胡某的违法行为本质上是技术伦理教育缺失的悲剧注脚。当前高校计算机教育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伦理”倾向,多数院校未设置技术伦理必修课程,导致部分学生将“攻破系统”等同于技术能力证明。
破解技术滥用困局,需要构建多方共治的防护网:教育部门应推动“技术+伦理”的课程改革,将漏洞披露规范、隐私计算原理纳入通识教育;科技企业应完善“伦理嵌入”开发流程;监管部门则需加快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办法,明确技术开发者的“守门人”责任。
快速发展的AI技术如同一列疾驰的列车,而法律与伦理则是不可或缺的安全带。唯有构建“向善”的价值共识、筑牢“用善”的制度防线,才能确保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而非成为伤害他人的工具。该案不仅是一次警示,更是一次推动技术伦理与社会治理协同进步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