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的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无数英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捍卫国家尊严,他们的精神是民族的脊梁。然而,却有个别不法分子漠视历史,侮辱英烈,挑战法律底线。今年以来,公安机关网安部门依法查处6起侮辱英烈案件,彰显了“英烈不容亵渎”的坚定立场。
侮辱英烈的行为,从本质上看,是对民族共同记忆的撕裂、对历史共识的践踏、对公共秩序的挑衅。正因如此,英雄烈士保护法规定,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既是对英烈的告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捍卫。打击侮辱英烈行为,必须秉持“零容忍”态度,将“快、准、狠”贯穿执法全过程。
“快”是遏制危害扩散的关键。对侮辱英烈的言行,要建立“秒级响应”机制——第一时间监测发现、第一时间固定证据、第一时间通报处置结果,才能在谣言发酵前切断传播链,在恶意扩散前亮出法治利剑,释放“侮辱必查、查即严惩”的强烈信号。
“准”是确保执法公正的前提。法律的边界不容模糊,既要坚决打击恶意违法者,也要避免过度干预正常的历史讨论。比如,对抗战英烈事迹的客观考证属于正常研究,而用虚假信息丑化英烈形象则涉嫌违法,精准界定才能让法律之剑既锋利又精准。
“狠”是强化法律威慑的保障。低违法成本是恶意行为屡禁不止的原因之一,必须构建全链条惩戒体系。对多次挑衅法律底线、靠侮辱英烈博流量者,不仅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还要同步实施信用惩戒、平台永久禁言等措施。对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恶劣的典型案件,要公开发布、依法从重判决,让“以身试法者”付出惨痛代价。
平台作为网络空间的“守门人”,在英烈保护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部分平台为了流量纵容甚至推送侮辱英烈内容,本质上是对社会和法律责任的漠视。这些平台需立即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建立“侮辱英烈者黑名单”,对违规账号坚决封号、对违法内容零推荐。
长效守护英烈荣光,更需筑牢社会共识的根基。要将英雄烈士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校园开展英烈故事宣讲、红色研学活动,让青少年在历史细节中理解“英烈牺牲为了谁”;在社会层面,通过主旋律影视作品、纪念馆数字化展陈等方式,让英烈精神可感可知。同时,要鼓励网民主动举报侮辱英烈行为,形成全民监督、共同守护的氛围,让崇尚英雄、捍卫英雄成为社会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