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一度的奥运会正在法国巴黎如火如荼举行,赛场上不断传来中国健儿争金夺银的好消息,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弦。在大家为奥运健儿加油鼓劲的同时,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也在网络上传播开来。
在体操男子团体决赛中,中国队员苏炜德出现重大失误导致错失金牌,赛后苏炜德在新闻发布会上痛哭道歉。失误本就是体育比赛的一部分,但一些网友却因此对他恶语相向,甚至传出苏炜德家人有外国国籍的谣言,对运动员及其家人造成很大伤害。
乒乓球女子单打决赛中,陈梦战胜孙颖莎获得了金牌。两名中国球员会师决赛值得庆贺,但赛后个别“粉丝”的极端言论愈演愈烈,新浪微博第二天就禁言了300余个账号。
体育比赛本是运动员展示自我、突破自我的舞台,是诠释“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奥林匹克格言的地方。一些网友打着“爱国”的旗号,借机宣泄不满情绪,甚至不惜网暴运动员及其家人,在令人遗憾的同时,也涉嫌违反法律。
8月1日起施行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明确,网络暴力信息是指通过网络以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形式对个人集中发布的,含有侮辱谩骂、造谣诽谤、煽动仇恨、威逼胁迫、侵犯隐私,以及影响身心健康的指责嘲讽、贬低歧视等内容的违法和不良信息。
同时,《规定》明确了网络暴力应负的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指出“违反本规定,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对治理网络暴力,应当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要建立健全网络暴力信息防护功能,网信部门会同公安、文化和旅游、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要对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公安机关对涉网络暴力信息违法犯罪线索,应当及时进行审查,并对符合立案条件的及时立案侦查调查、打击惩处。
网络从来不是法外之地。对每一个互联网用户来说,躲在屏幕后面不意味着能够为所欲为。披着“爱国”的外衣,对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展开网络暴力攻击的行为,必将受到谴责和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