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行、游玩时携带无人机拍照、录制视频,成为大众消费娱乐新趋势、新潮流。然而,随之而来的无人机违规航拍航测活动日益增多,特别是无视禁飞法规的“黑飞”“乱飞”活动,给我国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带来隐患风险。日前,国家安全机关公布了查处的多起无人机违规巡飞,拍摄涉密设施、敏感地区并在互联网进行传输、分享的典型案件。
为了规范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以及有关活动,促进无人驾驶航空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维护航空安全、公共安全、国家安全,2023年,国家专门出台了《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其中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及操控员管理、空域和飞行活动管理、监督管理和应急处置、法律责任等,进行了细致规定,这也是无人机有序发展的法治保障。
规避无人机沦为“黑飞”“乱飞”代名词,法规完善是重要保障。同时,个人应该增强法律和安全意识。
行之有效的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根据暂行条例,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无人驾驶航空器有关管理工作。各级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责任区内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工作。相关部门应当切实负起责任,既要加强相关产品质量的管控,对无人机的发展也应强化管理,避免沦为失管之态。
此外,有必要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例如,根据暂行条例,禁止利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违法拍摄军事设施、军工设施或者其他涉密场所;禁止非法获取、泄露国家秘密,或者违法向境外提供数据信息。对于出现此类行为的就须依法从严惩治,综合运用行政处罚、刑事打击等手段,让违法行为人得到应有惩治。同时,也须加强相关案件的宣传警示。
无人机不“黑飞”“乱飞”,才能真正造福于民。规范无人机既需要管理手段,更离不开行为人的守法和安全自觉,各方应通过共同努力,让无人机规范飞、安全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