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福建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并进,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盗采矿产、非法捕捞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新型涉生态违法犯罪手段迭代翻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福建公安机关探索新型生态警务模式,在法治轨道上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以更精准的执法打击违法犯罪,以更高效的区域协作守护绿水青山,切实筑牢生态保护法治屏障。他们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基石,深化“生态警务+”执法协作模式,探索建立“林长+警长”“五个联合”协作机制,实施省市县一体化作战;坚持以科技赋能为引擎,依托“数字福建”建设工程,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监测网;坚持以共治共享为锚点,推动“生态警务+群防群治”模式,构建全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生态警务要持续有所作为,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推动生态保护迈向更高水平。一是深化跨区域执法协作。针对生态犯罪流动性强、隐蔽性高等特点,应推动建立省内省际生态警务协作区,突破行政区划壁垒,实现跨市跨省案件一体化侦办;进一步完善“河长+警长”“林长+警长”机制,优化行刑衔接,确保行政处罚与刑事司法无缝对接。二是提升智慧执法能力。探索“生态警务大脑”建设,融合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实现环境犯罪线索智能研判、案件自动串并;加强卫星遥感、电子围栏等技术应用,对重点生态保护区进行实时巡查,让科技成为生态执法的“千里眼”“顺风耳”。三是推动生态司法保护长效机制。联合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建立“生态修复补偿机制”,探索“补植复绿”“增殖放流”等生态修复方式,提高环境犯罪者的违法成本;完善生态保护立法衔接,推动相关法律细化执行标准,为生态警务提供更为坚实的法治保障。
生态兴则文明兴。公安机关应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跨前一步、主动作为,继续以法治思维和科技手段破解生态治理难题,用更严密的执法网络、更智慧的监管模式、更广泛的共治格局,守护好青山绿水,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公安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省公安厅新闻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