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云贵高原上的璀璨明珠,曾因长期非法捕捞而陷入生态困境。近年来,围绕滇池治理的生态警务在实践中逐步完成从“主战”到“主防”的战略转型,不仅有效遏制了非法捕捞,更为水域生态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滇池样本”。
禁渔初期,“主战”模式成为破局关键。彼时滇池非法捕捞活动猖獗,刺网、地笼等禁用渔具遍布,轮胎大盆、机动筏子等简陋却高效的作案工具频现,更形成了“捕捞—运输—销售”一体化黑色产业链,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面对这一严峻局面,昆明公安机关以雷霆手段展开攻坚:成立专项执法队伍,针对非法捕捞“昼伏夜出”的行为特点,发起“清网行动”“夜间巡航”等专项整治。数据显示,2020至2022年间,昆明公安机关共查处非法捕捞案件200余起,收缴渔具1800余副,迅速形成执法高压态势。同时,通过强化“行刑衔接”,联合渔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实施全链条打击,有效切断利益输送通道。
然而,随着禁渔步入常态化,“主战”模式的局限也逐渐显现:违法活动趋于隐蔽化、科技化,不法分子利用复杂水域地形和改装船舶逃避监管。昆明公安机关审时度势,推动战略重心从“以打为主”转向“以防为先”。
“主防”不仅意味着策略调整,更是一场系统性、机制化的治理变革。其核心是构建“科技赋能、机制联动、群众参与”的三维防控体系。在科技层面,“空天地水”一体化监测网络成为亮点。通过建设智能指挥平台,滇池实现了从“人巡”到“智巡”的跨越。2023年,依托大数据预警查获案件数同比上升70%,执法模式彻底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干预。
机制创新方面,“河湖警长制”与网格化治理相结合,形成“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责任体系。河湖警长与社区网格员联动开展隐患排查,真正实现了警务前移、源头治理。
而最具深远意义的,是群众的广泛参与。“生态义警”“护渔网格员”“红袖标志愿者”等350人的涉水共治队伍,构建起“公安+行政+群众”多元共治格局。同时,“禁渔普法进社区”等宣传活动的开展,推动公众从“要我禁渔”向“我要禁渔”转变——这种观念层面的突破,正是长效治理的真正根基。
滇池“十年禁渔”的“攻防之变”,不仅是执法策略的调整,更折射出新时代生态治理的逻辑升华——从末端惩戒转向源头防控,从单一执法到社会共治,从依靠人力到科技赋能。滇池的经验正在成为中国水域综合治理的一项宝贵财富,而这颗高原明珠,也正因这样的守护与创新而重现往日生机。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公安局水上治安分局)